自港鐵通車後,鴨脷洲大街改變,有大集團收購大廈重建,料大街面貌很快大變。但無論鴨脷洲怎麼變,這裏有很多東西是值得細味,聽一些漁民前輩說,祖輩曾告訴當年鴨脷洲東北角,是著名海盜張保仔(一七八六至一八二二年)的堡壘。在商務印書館一九三八年出版、由陳公哲編寫的《香港指南》,香港第一本由中國人寫的旅遊書有這樣介紹:「張保仔堡壘:香港前有綠林之豪曰張保仔,曾築礮壘已禦官軍,倘乘汽車至香島道,遠望鴨脷洲之東角,舊址在焉。」(筆者註:早年的香島道,是由筲箕灣經大潭、赤柱北、淺水灣、深水灣、黃竹坑、香港仔,接駁石排灣道至薄扶林道止。六十年代,香島道被劃分為部份柴灣道、大潭道、赤柱峽道、部份淺水灣道、香島道、黃竹坑道、香港仔大道及石排灣道。)
紅旗幫平日以打劫官船為主。有一次不慎與外國軍船開火,對峙過程中,張保仔無意發現,洋人船上的財物竟然全是襲擊擄掠中國客船得來,怒不可遏,下令從此瞄準洋船開火。
張保仔集結紅旗幫縱橫海上,經常出其不意地襲擊過往的葡、西、荷、英等國船艦。隨著紅旗幫勢力越發強大,清政府會同屢遭劫掠的葡萄牙人組成中葡聯軍,合剿紅旗幫,一度將紅旗幫主力船隊封鎖在香港附近的大嶼山島達八日之久。張保仔雖被圍困,但冷靜不改,算准風向和潮汐,集結大船三百艘,一時間,海面炮火齊飛。18艘葡萄牙軍船陸續中彈,先後沉入海底。此戰也使張保仔和紅旗幫名聲大振,威震四方。
從香港、深圳到東莞,廣東地區乃至整個珠江流域,海盜張保仔的故事一直廣為流傳。近年有史學家對歷史上是否確有張保仔其人提出質疑,認為是一種民間的“文化創造”。但無論張保仔是否真的存在,都不影響他在人們心中的傳奇梟雄形象。太平山的張保仔古道,鴨脷洲的張保仔炮臺,五穀嶺的張保仔瞭望台,馬灣的張保仔外寨,香港各處都存有張保仔的故事和足跡。在香港坪洲島的天后廟前,老人們還在講述著張保仔的故事。在天后廟的後山上,張保仔的藏寶洞還在。
鴨脷洲最早有居民居住嘅地方當然就係鴨脷洲大街,呢道亦都係最早期嘅道路,早喺明朝粵大記入面就已經有相關嘅記錄。喺香港開埠之後,呢個地方就多咗一條主要嘅道路,咁到底有幾重要呢?就係重要到要用埋英國首府倫敦嚟命名。當時嘅倫敦里就喺鴨脷洲大街旁邊,直接通往倫敦碼頭,附近仲有船廠、油站同埋各式商鋪,相當興盛。如果有史友去過鴨脷洲仲見過倫敦里,可能就會發現點解倫敦里會變到得返條巷仔嘅?
扎根香港盜亦有道
在廣東沿海闖出聲威的張保仔,經過反復考量,最終把香港當做“紅旗幫”大本營,並標榜自己為“鄭成功第二”。張保仔利用香港地形,與海外華僑頻繁往來,把香港作為貿易口岸,引得數十萬居民陸續來此定居。
剛剛遷居到港的居民生活十分不易,張保仔便指使一眾手下帶領居民開荒生產,建設家園。不僅如此,張保仔還將打劫官船搶來的財報盡數分散給香港居民,接濟鄉里,助其在港紮根生活,被居民們稱為“盜亦有道”。
1816年7月10號到7月13號,譚夏士(William Pitt Amherst)代表英國去北京,途中經香港島一帶。佢哋喺香港(今日香港仔)一帶停船補給。第三欽差大臣士丹頓(George Thomas Staunton),兼中國通,就喺處上岸兼散步。佢沿住黃竹坑行上香港村(又名香港圍,今日黃竹坑谷盡處,壽臣山北)。之後英人叫黃竹坑條涌做Staunton Creek,而上游黃竹坑谷,香港村嘅田獵地,做Staunton Valley。[2][3]
香港開埠之前,水上有漁民住。陸上有村民住。1841年人口統計,有村民二百。開埠後香港都重係海盜橫行,1846年3月,香港仔石排灣有八十幾個賊,明火(鎗炮)打家劫舍。督憲驚賊橫行,畀村民帶軍火自衞,不過冇事唔可以帶出村外。[2]
1856年人口有二百五十九。開埠之後,除咗漁農業,香港仔一帶亦開始發展工業。1857年建成嘅夏圃船塢,係香港首個大船塢,後來喺1860年代,俾黃埔船塢收購發展成為香港仔旱塢[4],其後又成為香港四大船塢之一。20世紀初,香港仔東部設立咗大成紙廠,但到咗1920年代因香港仔水塘擴建,導致唔能夠再用嗰個水源,業務需要結束,原址後來發展成為香港仔兒童工藝院(而家嘅香港仔工業學校)。
華富財經
樂風集團:歡迎施政報告落實多項土地及房屋政策 向市場發放正面信息
首先,不得不提的是已歷史悠久、於1967起分階段落成的華富邨,華富邨設有兒童遊樂場,屬於屋邨的心臟,此外,屋邨亦設特大平台,可以望到香港仔漁港、鴨脷洲及南丫島一帶的景色。而最特別的就是鄰近瀑布灣,該灣有一個小瀑布,屬於香港十分有歷史的瀑布,不過,這裡不時都會傳出鬧鬼傳聞...
據說在清末時期,本港海盜問題嚴重,更會在瀑布灣一帶濫殺平民﹔此外,這裡從前是亂葬崗,大批無後人領取的骸骨,都被拋進瀑布灣內。而最為人熟悉的都市傳聞,就是不時都有小孩於瀑布灣下溺斃,考一考古,原來每隔1至2年,就會有人無故溺斃,就如水鬼尋找替身一般,而且溺斃之處,就是淺水小溪,其後政府更鎖上入口,標下「危險」警告牌提醒市民不要前進。
西貢的交通很不方便,而西貢郊區的交通是超級的不方便。
以東壩為例,要離開,只能坐的士往西貢市中心(或坐到北潭涌再轉坐94巴士節省車費),或選擇步行到北潭涌。
由東壩步行到北潭涌,要走1小時或以上,萬一不幸的錯過了94巴士的尾班車,意味只能坐的士。假如要步行到西貢市中心,恐怕要再走超過2、3小時,而且雙腿一定會抽筋。
而文中提到的西灣亭的交通同樣糟糕,尾班車在日落前已開出(而且座位只有十多個),走慢一點,一定無法上車。站在你前方和後方的人,加起來隨時有上百人。
西灣亭步行到北潭涌是超級的辛苦,感覺很絕望,而且沿途境觀變化不大,光是步行到萬宜路已經有夠辛苦。從地圖上看,A點到B點好像很近,實際走起來卻是高低起伏又曲折...
Comentá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