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2 投資策略的轉變:加快國際化步伐 4392.9 希慎興業:「銅鑼灣地王」 287四、土地供應的困局與香港城市發展 4122.2 1953-1957年地產業發展的特點 69四、房委會分拆領匯:上市之路 3424.3 1980年代初地產大崩潰:嘉年地產與佳寧集團的覆滅 1721.3 地產市道持續大幅攀升的主要原因 3773.7 新世界發展:興建尖東新世界中心 1473.3 公屋政策的轉變:「長遠房屋策略」 2241.2 第一次「官地」拍賣 42.3 地產業對香港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性 5422.2 大型私人屋邨的興建蔚然成風 1265.1 精簡架構:出售非核心業務 470二、新市鎮開發和「十年建屋計劃」 194隨着需求上漲,發展規模漸大,經營房地產所需資金也日見龐大,一些小型地產公司在此時逐漸被淘汰,實力雄厚的地產商逐漸壟斷市場,此時地產業逐漸成為香港經濟的重要的支柱。4.4 從「東大嶼都會」到「明日大嶼願景」 4271.1 1968-1974年的地產循環週期 108四、結語:發展前瞻 5633.3 不動產業的證券化、資本化與金融化 550目次
樂風夥施羅德資本等外資逾15億收購尖沙咀舊樓 計劃重建甲廈
2.3 港督麥理浩的「十年建屋計劃」 202此時政府多以「勾地」來賣地。在「勾地」制度下,香港地政總署定期列出公開的土地儲備表《供申請售賣土地一覽表》,即是俗稱「勾地表」。3.2 「勾地表」制度的實施及其成效 3372.2 新市鎮的早期發展:觀塘與荃灣 1964.3 銀行收緊信貸引發的地產危機 1011.2「分層出售、分期付款」售樓制度的形成 593.2 市區重建:土地發展公司的創立與運作 216目錄1.1 戰後經濟復元、人口驟增與「房荒」 54由於木屋區頻頻發生火災,港府於是設立徙置區安置災民。由於居住環境惡劣及嚴重短缺,成為當時香港社會最嚴峻的一個問題。十多年內,香港地價上升了二十倍,過高的地價,使只有少數的擁有龐大資本的地產商才能參與土地市場,結果做成寡頭壟斷,造成政府與地價巨頭與數百萬私樓擁有者這共同利益體,而這造成了主權移交後高地價的必需繼續性。三、恒基地產:「三大業務支柱」並舉 4542.4 地產業對香港主要經濟行業的影響 545第五章 過渡時期地產經營的集中性與「泡沫」形成二、亞洲金融危機衝擊下的地產危機 321二、地產業十大上市財團 2602.3 恒基地產:收購美麗華,自成一系 2693.3 霍英東:戰後新興地產發展商的佼佼者 81第三章 1970年代地產業的證券化和集團化5.3 家族企業傳承與集團架構重組 473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,英國取得香港成為其殖民地,而當時英國之所以看中香港,主要原因是維多利亞港,英國人當時正在建立一條全球的貿易路線
來運輸他們購買和生產的原材料與產品,他們需要不向他們征稅的自由貿易港,而維多利亞港作為天然的避風港,水深港闊,正是英國人的需求。當時,香港除了貿易外,輕工業漸漸崛起,而大量從內地來港的貧窮移民便成為了工廠工人,徙置區可以視作等同於工人宿舍,降低工廠的成本,更有助於香港的出口,其實就是一種補貼出品。在中央政府施壓下,在1960年代,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推出廉租屋邨。6.4 希慎興業:銳意發展銅鑼灣「利園區」 492一:參考文獻 5703.5 恒隆集團:積極發展地鐵沿線物業 1431.4 批出「數碼港」土地 318從此地產業成為香港的經濟支柱之一,佔GDP的比重在20%以上,成為香港經濟的「晴雨表」。[8]二、地產業在香港經濟中的地位 538一、1950-1960年代公屋的大規模興建 184編輯本書以作者於2001年撰寫出版的《香港地產業百年》為基礎,將時空延伸至2020年,試圖在香港經濟發展、轉型和人口增長的宏觀背景下,揭示地產業從萌芽、起步發展到成熟的整個歷史軌跡,從中發現香港地產業的基本特性及發展規律,它在整體經濟和社會民生中的地位、作用及影響。與此同時,也深入研究了各主要地產集團成功的經營投資策略與挫折、失敗的教訓,以作借鑑。
Comments